沉浸式數字藝術成為博物館展覽的”新語言”
長期以來,以實物為基礎的收藏、研究和解釋(包括展覽和教育活動)一直被視為博物館等公共機構最具決定性的特征。然而,自本世紀以來,以信息收集、分析和共享為目的的博物館收藏和展覽的數字化逐漸成為相關領域轉型道路上的關鍵詞。進一步的變化來自于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博物館業的影響。不可否認,疫情加快了博物館數字化的步伐,固有的現場和實物概念受到了更深的沖擊。在后疫情時代,云展不僅受到觀眾的歡迎,也成為許多博物館生存的關鍵。
與博物館的數字化相反,是數字藝術在博物館領域的干預,為博物館展覽創造了一種新語言。數字藝術是一種新媒體藝術,廣義上用來稱呼在創作和呈現過程中使用數字技術的藝術。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開始收集和展示數字藝術。世界上第一座數字藝術博物館——無界美術館于2018年6月向公眾開放,將單體藝術展品擴展到一體化、步入式的數字藝術空間。如今,具有高流量價值和現象級影響的數字藝術已經產生。沉浸式數字藝術表演空間的蓬勃發展,正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球的時期。印象派大師安東尼奧·高迪沉浸式藝術展于2020年至2021年舉行。在國際借展停滯不前的情況下,不朽梵高展仍然完成了世界巡回。法國文化空間藝術運營商曾直言不諱地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肆意的當下,沉浸式數字藝術展避免了傳統美術館借還實體作品的負擔。就像近年來國內很多臨時展覽無奈下的紙板代表展品做法一樣,意外成為觀眾喜愛的展覽程數字藝術這種展覽新語言也將是博物館展覽的新方向。
那么,數字藝術給博物館帶來的新語言有什么特點呢?最佳的數字展示體驗應該是交互式、實用性和社會的。毫無疑問,新媒體不僅使人們對內容有了深入的了解,即物的信息和人的觀念,而且另辟蹊徑,鼓勵家人、朋友和陌生人一起學習。
首先是交互體驗。在博物館體驗的情境模型下,觀眾對博物館的認知是感性的、高度情境化的。數字技術改變了傳統的藝術場景,模糊了觀眾和作品之間的界限,允許觀眾通過互動和介入數字藝術來表達他們深厚的情感和信仰。第二是社會促進。向公共服務空間延伸人與物和人與人是博物館空間中最重要的兩種互動類型。在文化與旅游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館突出了其作為公共服務空間的功能。屏幕上的靜參觀正在被觀眾之間積極互動的動參觀所取代。在teamLab式的互動空間中,即時反饋不僅取決于觀眾自身的動作,還取決于附近觀眾的合作。
最終解構與祛魅。創造博物館展覽的新范式,無論是倡導于20世紀60年代,理論定型于20世紀70年代的新博物館學,還是出現在新千年的后博物館學中,其理論演進的主線始終集中在回歸觀眾標準上。在數字時代,廣闊的聲音渠道引發了傳統權威的消解。以觀眾體驗為中心的數字藝術對博物館空間的介入,是藝術詮釋學術范式的祛魅,為博物館講好故事打開了未來無限拓展的大門。